两箱黄土
发布时间:2023-07-05
信息来源:
作者:
浏览:1623
摄影:

        两箱黄土

 

我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,从少年时起,就喜欢上山钻林,看群山延绵,日升日落,听鸟鸣蛙叫,溪水潺潺。毕业后,我带着对大山的向往,来到白河林业局成为了一名林业人。随着对周边人和事物的接触,渐渐地,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大山,什么是林业,但在入职教育中必须背诵的“创业、拼搏、争先、奉献”的企业精神却让我一直似懂非懂。2001年,我有幸参加了局史展览馆建设工作。因建馆需要,我开始对林业局的历史进行全面了解。翻开局史档案,打开建局那段岁月,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所呈现的创业场景和历史画面,立刻震撼了我,而照片背后老一辈创业者“白手起家”、无私奉献的创业故事,则更是紧紧抓住了我的心,让我至今记忆犹新。

“两箱黄土”,就是这无数故事中的一个。

1971年6月10日,白河林业局正式上马建设,从全省各林业局抽调的建设人员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二道白河集结。1972年3月徐万太与从黄泥河林业局的队伍一起,顶着严寒,翻山越岭,向长白山腹地正在建设中的白河林业局黄松蒲林场出发了

之前,徐万太黄松蒲那地方天气特别冷,种啥啥不长,吃水都困难。他心里想刚建局,条件自然要艰苦些。干啥的就得吆喝啥,我是个工,走到哪儿都是打铁而打铁的头一步就得先垒起烘炉。那里冰天雪地到哪儿挖黄土呢?还是自己带着吧。于是,徐万太就钉了两个大长木箱子,装上满满的黄土,随行李一起装上货车运到安图,再从安图用汽车拉到白河。那时,从地区到黄松蒲林场还没修成公路,只是条便道,非难走几经颠簸,徐万太终于来到黄松蒲林场扫扫地上的雪,支起帐篷就住下了。帐篷中间支着子,屋里热乎了,床下的雪化了,地上湿漉漉的,真是上冷风吹,床下雪水流啊!们吃的苞米面窝窝头,喝的是白菜、萝卜条汤偶而吃上顿煎饼,就算改善生活了。

情况还真叫徐万太料到了,黄松蒲林场大雪直到大腿根,上哪儿去挖黄土呀?!他带来的那两箱黄土真派上了用场,惹得同来的工人直叫他“徐半仙儿”。打铁用的烘炉是能搭了,可那时的烘炉不如后来的先进,得用鼓风机吹风,并且是手拉风匣。而勒风匣子得用鸡毛,可那时哪有鸡呀,家属都还没迁来,林场里连一根鸡毛也找不到。徐万太一狠心,把自己铺的鸭毛褥子里的鸡毛抽出来勒了个风匣。烘炉很快支起来,一拨接一拨的活也立马跟上来,但烘炉房里只有徐万太和李成两个人,那时需要人的地方多着呢。每天天刚蒙蒙亮,“叮叮当当”敲击声就叫醒了山林,如同打鸣的公鸡一样勤劳而准时。他们锻打的多是一些斧子、镐头、掐钩等工具,不管是什么,只要需要的,只要能打的,他们就尽量打,虽然这些工具比较原始,但在当时可解决了大问题。

建局初期,各种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,因为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度、最好的质量、最少的投资建好新局做贡献。黄松蒲林场建场大会战也开始了,领导和工人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干,几班人轮流作业。白天连伐木带运材,晚上接着运,干得热火朝天。工具用得多起来。像拖拉机的索带钩、索带环之类的件坏得特别快,徐万太他们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。用啥打啥,有活就干,决不耽误生产。别看工人们干活那么累,可没人同领导讲价钱要报酬,人人干劲冲天。夏天,盖家属房也是搞会战,几天就盖起一幢房子。

这年秋天,职工的家属陆续搬来,冬天也很快来到。“冬采大会战”开始了,烘炉的活更多了。徐万太每天早来晚走,整天在炉前忙乎,有时忙得没空回家吃饭,就让家里人把饭送来。为保证生产第一线的需要,他宁肯少睡觉,不吃饭。

一次,徐万太从烘炉房干完活回到家,已是晚上9点多钟。他刚睡下有人跑来敲他家门,说一台拖拉机的包带坏了,要不及时修好,就会影响第二天生产。徐万太一听二话没说,跑回烘炉房重新上火,叮叮当当地干起来,拖拉机司机和他一起忙乎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完,累得他满头大汗。可想到拖拉机明天可以照常上山,他的心里还是乐颠乐颠的:吃点苦,受点累算不了什么。

  干打铁这行的,每天就是叮叮当当抡大锤,和废旧钢铁打交道。冬天,日子还好过些,一到夏天,天气本来就很热,屋里再升上烘炉,人就好像在蒸笼里一样,脸烤得火辣辣地疼,浑身湿漉漉的,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似的。衣服贴在身上很不舒服,徐万太就干脆把衣服脱下来光着膀子干。烧得通红的铁块子,一砸火星子四处迸,手上、胳膊上常被烫起大泡,钻心地疼,连大锤都握不住。但他还是咬着牙硬挺着,总是抢时间把需要打的工具打出来。工人们高兴地说:“老徐,你打的工具真好使!”他听了,心里总是甜滋滋的。

徐万太身体不太好,有浮肿病,胃也经常疼,但他从未因病休息过一天。1974年冬天,他的浮肿病又犯了,四肢肿得一按一个坑,眼晴肿成了一条缝。领导和同志们都让他休息几天,可他想,如果去医院,大夫不是让住院,就是让休息,眼下正是冬采会战“叫劲”的时候,炉前有那么多活等着干,关键时刻,我怎么能倒下呢?老伴拦不住他,说他不要老命了。而徐万太仍然坚持上班,一天也没休息。每当感觉支持不住时,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别忘了,你是个共产党员,坚持就是胜利!”

刚建场的时候,检修点的设备不全,有时为修一个很简单的小零件,也得派专人拿到工厂去修,浪费资金不说,还耽误生产。徐万太寻思,能不能自己试着加工些小零件呢?他把想法和李成一说,李成也很赞成,俩人就试着搞起来。一次,一个轴承档片坏了,要么到局里去领新的,要么就送工厂去修。他俩找到领导提出想自己加工一个,领导非常支持。连续试着搞了几次都失败了,有人对他说:“老徐,算了吧!这些活都是在车床、刨床上加工的,就凭你们一座烘炉,一台砧子、几把大锤,还能打出标准的配件来?”徐万太听了只是笑笑,继续试着搞,一次不行再来一次,最后硬是用锤打,锉刀锉,沙纸磨,制成了合乎标准的轴承档片。他的甭心里提有多高兴了。

俩人越干越有劲,越干越有精神头,随后又陆续加工出拖拉机弹簧座、压盖、各种螺丝帽、螺丝垫等零件,修复了拖拉机保险杠,并和木工师傅一起搞技术革新,研究制成了电动裁口刨子、平面刨等,大大提高了木工的工作效率。烘炉房的设备,除砧子、手摇钻外,都是他俩自己动手制做的,没花国家一分钱。

那时提倡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。徐万太平时很留神,看见能利用的废旧小零件就随手捡起,比如:螺丝杆、螺丝帽、铁条、铁片之类的,他都会把它们分类放好,想办法把它们修修砸砸用在生产上。春天雪化了,他和李成又一起到山上拣索带环、索带钩、掐钩等一些零件和工具。有的拣回来用烘炉平一平、修一修就能用,还真捡回了不少。有一次,徐万太在山上拣了块废履带板,一看用烘炉平平就能用,就把它从六里远的山上背了回来。

1974年,徐万太被林业局评为标兵,并被誉为“一心为公的老工人”。像徐万太这样的人和事,在白河林业局建局时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中随处可见,虽然他们都真心觉得“这是应该的”,但就是这些“应该的”,让我真正了解了林业,了解了林业人,也终于知道了什么是“创业”,什么是“奉献”,什么是企业精神。

如今,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五十年,但我坚信,无论再过多少年,三江之源的那幅“创业图”,那首“开拓诗”,都会让无数人为之感动,为之难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原作 刘芝美 改编 徐德财)